首先,環境溫度需保持相對穩定。一般適宜的溫度范圍在15℃ - 35℃之間。溫度過高,可能導致儀器內部電子元件性能變化,影響測試精度;溫度過低,儀器的機械部件可能會出現卡頓或靈活性下降的情況,影響測試動作的準確性。例如,在溫度超出范圍時,測試輸液器流速的傳感器可能因熱脹冷縮出現測量偏差,使得測量的流速數據不準確。
其次,環境濕度要合理控制。相對濕度宜保持在30% - 75%。濕度過高,易造成儀器內部電路板受潮,引發短路、漏電等故障,縮短儀器使用壽命;濕度過低,則可能產生靜電,干擾儀器的電子信號,影響測試數據的穩定性。像在潮濕環境中,儀器的金屬部件還可能生銹,影響其機械性能。
再者,環境應保持清潔、無腐蝕性氣體。灰塵過多會進入儀器內部,附著在光學部件、傳感器等關鍵部位,影響光路傳輸和信號采集,降低測試精度。腐蝕性氣體如二氧化硫、硫化氫等,會腐蝕儀器的金屬部件和電路板,損壞儀器。例如,在靠近化工生產區域等有腐蝕性氣體的環境中使用,儀器可能很快出現部件損壞。
另外,測試環境要遠離強電磁場干擾。大型電機、變壓器等設備產生的強電磁場,可能干擾測試儀內部的電子電路,使測試數據出現異常波動。所以,應避免將測試儀放置在這些設備附近。同時,測試場地需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,利于儀器散熱,防止因熱量積聚而影響儀器性能。